月球背面42亿年前就存在岩浆活动,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批研究成果11月15日发布,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动历史,为更好开展月球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论文分别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在线发表。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记录的两期玄武质火山活动及其月幔源区性质示意图。(中国科学院供图)
这些研究填补了月背岩浆活动研究的重要空白。
国际科学界研究认为,月球正面最古老的月海火山活动可追溯至40亿年前。2021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基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发现月球正面20亿年前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在1.2亿年前还存在小规模的火山活动。
然而,月球具有“二分性”,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开展月背岩浆活动研究,并进一步揭示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机制,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完成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带回1935.3克珍贵样品,为开展月背相关研究提供了难得机遇。在此之前,人类获取的所有月球样品均来自月球正面,对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
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着陆位置。(中国科学院供图)
科学家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取得了哪些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院士、李秋立研究员与国家天文台团队,从5克月球样品中分选出108颗大于300微米的玄武岩岩屑,定年结果显示,嫦娥六号着陆点在28(28.07±0.03)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
其中一颗高铝玄武岩岩屑揭示,月球背面42亿年前存在来自富集克里普物质源区的火山活动。这表明,月球背面火山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以上,且月幔源区经历了从克里普物质富集到亏损的转变。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高级工程师张乐领衔的团队研究确认,嫦娥六号低钛玄武岩形成于28.3亿年前的火山喷发。他们的研究还表明,月海玄武岩的分布除受月壳厚度影响外,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刷新了传统认知。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的两类玄武岩(低钛和超低钛)以及低钛玄武岩同位素等时线。(中国科学院供图)
《自然》《科学》多位审稿人评价,这些发现“令人兴奋”“为认识整个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今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月球样品被带回地球,11月15日首批科学成果“惊艳”亮相。这标注了中国科学家探索未知的高度,也见证了中国科研的速度。随着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不断贡献“中国力量”。
策划:陈芳 记者:张泉、马晓澄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